信阳航空职业学院

高职院校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的三重实践逻辑

时间:2022-05-22 17:37:12 来源:高职观察  作者:王淑明,闫卫平  阅读:

高职院校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的实践逻辑是寻找教育教学活动中的实践理性——应遵循合理解释和规范,具有引导性、规范性和预见性。本研究将从“本质层”“组织层”“目标层”三个维度(图1),探讨创新团队“应该怎样”的规范。其中,本质层和目标层体现的是“价值的规范”,即关于“是什么”的理性思考,组织层体现的是“事实的规范”,即“如何做”的理性思考。

图片

一、本质层:专业逻辑

从本质上讲,高职院校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依据的是“专业群——专业能力——专业权威”表征的专业逻辑,旨在实现教师个体与团队的人力资本积累。

第一,创新团队是以高水平专业群为依托的。高水平专业群建设是职业教育“示范校”和“双高计划”建设项目的重要任务,旨在一定专业领域内发挥优质教育资源的聚集效应,进而提高职业院校的核心竞争力。专业群是培养技术技能人才的基本组织形式,以一个或多个重点专业为核心,若干工程对象相同、技术领域相近、或专业学科基础相近的相关专业共同组成的专业集合,能够为创新团队建设提供基层组织与资源支撑。专业群聚集了相近或相关专业的教师资源,形成专业教师的数量优势与结构优势,有助于促进专业交叉和产业融合,倾向于实训基地、课程平台、教学资源库等建设投入,实现专业教学资源的共建共享、整合互补功能。

第二,创新团队以成员的专业(职业)能力为基础。专业或职业能力是通过教育培训及实践活动所获得的在某职业领域从事相关活动所需的品格与关键能力,是创新团队建设效果的评价标准,综合体现在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专业(职业)能力是个体获得专业发展的核心,是个体职业成长的关键,也是共同体得以存在发展的关键。从《建设方案》中的创新团队成员素质要求来看,团队负责人应“具有专业背景和丰富的企业实践经历”,40%以上的成员应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或职称,具有5年以上行业企业相关工作经验的高级技术人员不少于3名;从建设任务要求来看,加强教师在标准开发、专业教学法、信息技术应用等方面能力建设,均表明成员选择与培养是基于扎实的专业知识和熟练的专门技能;既要求教师具备专业或职业领域内相对稳定的系统化知识,也强调通过实践训练,掌握动作方式和动作系统。此外,创新团队成员还应具备《建设方案》未明确提及的隐含素养,即热爱教学、勇于创新等积极正向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将极大地影响教师个体及团体的专业发展。

第三,创新团队是以专业权力所表征的人力资本积累,专业权力是创新团队发挥“示范引领”“辐射带动”作用的基础。专业权力不同于行政权力,是个体依据专业水平和专业能力,对专业实践活动施加影响和干预的力量;是基于个体专业威望所拥有的声望、影响力等;是一群人自发自觉地追随他(她)并且愿意接受他(她)的支配。创新团队建设旨在充分发挥“示范引领”以及“辐射带动”全国职业院校高素质“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功能,发挥功能的基础不是源于行政权力,而是建立在扎实的专业知识、熟练的专门技能基础之上的。专业权力一旦形成,将持续地影响高校的行政组织和全体师生,对学校的专业建设以及全面发展承担起内在支配功能。因此,高职院校要真正办出特色与水平,办出品牌与社会影响力,必须紧密团结和依靠权力拥有者——专家教师,发挥专业权力的溢出效应。

二、组织层:协同治理逻辑

从组织层看,高职院校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依据的是“联合行动”的协同治理逻辑。本研究借鉴格雷(Gray)和伍德(Wood)的组织合作分析模型,从“先行条件——过程——结果”对创新团队建设的协同治理逻辑进行解释。

第一,创新团队建设的先行条件主要涉及彼此间的资源需求、任务复杂性等要素。学校优秀教师之间、优秀教师与产业导师之间,高职院校之间、高职院校与企业之间拥有不同的教育资源,在人才培养、技术创新与技能改进等方面具有依赖性。人才培养过程是极为复杂的,涉及培养标准制定、培养方式选择、培养内容更新等,如何实现专业建设与产业需求的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的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的对接,促进关键技术创新与技能改进等,这些复杂任务的完成需要个体、组织间不断沟通、交流,在罗斯琳(Roselyn)看来,协同治理表现出来的是“利益相关者对复杂问题的学习和相互理解”。

第二,创新团队建设过程涉及有效参与、竞争与协调与制度建立等,以确保合作关系的稳定有序。创新团队的核心主体——优秀教师与产业导师,凭借知识与技术要素,深度参与团队建设各个环节。协同创新并不局限于学校场域及教师,还包括与其他高职院校、行业企业、国际创新力量等社会主体之间的相互协作。“协同是系统的各部分之间的相互协作,使整个系统形成个体层次所不存在的新质的结构和特征”。协同治理以“行企社校”协作为基础,为解决复杂的技术人才培养问题,促使跨域(学校与企业场域)、跨界(教育界与产业界)、跨部门(不同学校及校内不同院系)的利益相关者形成伙伴关系,以平等协商方式参与人才培养决策的制度安排。

第三,创新团队旨在实现“善治”,即公共利益最大化,实现学校层面的高水平结构化师资团队,以及省域与全国范围内的示范引领作用。创新团队基于分工协作原则,突破了不同类型与不同来源的优质教育资源之间的壁垒与边界,由若干高职院校和企业建立协作共同体,共同建设实习实训基地以及高水平教师发展中心,完善校企校际协同工作机制,在师资聘用、教师培训、技术研发、资源开发等各个方面实行深度合作,校企校际协同育人,以人力及资本集聚来提高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质量。

三、目标层:创新逻辑

高职院校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遵循的是由“创新意识、创新能力”表征的创新逻辑,旨在引领职业教育教学模式改革创新与质量提升。

第一,创新团队是职业院校中最具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育人主体。“创新”是教师创新团队建设的关键内核,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是体现创新的重要指标。前者是人们实施创造活动的出发点和内生动力,后者是人们整合资源要素,将其转化为竞争优势的主观条件。《建设方案》明确提出团队负责人应当“具有改革创新意识”,要求“团队负责人能力突出”也包含了创新能力。尽管未对团队成员提出具体要求,但是在团队组建过程中,参与成员往往是愿意跳出传统思维约束,乐意采用新的思维方法的优秀教师以及产业导师。正如福特公司创始人亨利·福特所说,“不创新,就灭亡”,创新俨然成为当代社会个体及组织的活力之源。

第二,创新团队的建设着力点是职业教育教学模式创新,聚焦于课程与教学载体,旨在实现课程内容、教学方法和技术手段的创新突破。创新是把新的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结合”引入生产体系,实现产品创新、技术创新、市场创新、资源配置创新和组织创新等。教学创新团队建设:一是以组织结构为重点的变革和创新,打破专业限制以及学校、企业的组织界限,以专业群为基础构建出新的组织平台,为职业教育教学模式创新提供平台支持。二是深化高职院校“三教”改革,加强创新团队建设与“三教”改革相互促进机制建设,以创新团队为依托,及时将新技术、新工艺以及新规范纳入课程标准和教学内容,将信息技术融入教育教学,推进教学技术手段、技术、方法的改进,如做好专业教学资源库以及在线开放课程建设,师生交互式学习等。三是创新团队借助校企校际合作,打造技术技能成果利益共同体以及创新联合体,协同实现技术技能积累创新,在服务企业的同时,进而反哺职业教育发展。(节选自《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2年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