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阳航空职业学院

新时代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的推进策略

时间:2022-05-23 08:31:23 来源:高职观察  作者:安培  阅读:

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是职业教育办学规律的思想升华与实践总结,也是衡量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核心指标。新时代切实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要从增强办学思想的适应性、办学模式的适应性和办学评价的适应性三方面着力,不断推进职业教育走向“适应性增强”“适应性最佳”的高水平适应状态。

一、增强办学思想的适应性,明确“服务—适配—适合”的办学理念

办学思想是职业院校办学以及开展教育教学活动的总体指导思想,指导思想引领实践改革方。增强办学思想的适应性是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的前提。

1.树立服务国家重大发展战略需求的办学思想导向

职业教育需要在明确时代方位中增强适应性。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职业教育为革命战争服务。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时期,职业教育为新中国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服务。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职业教育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需求。新时代,职业教育要明确所处的历史阶段,提升职业院校的政治站位,服务国家重大发展战略。职业教育不是独立孤立封闭的单一系统,而是与国家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密切关联的。新时代,切实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应将职业教育放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大背景下,树牢“大职业教育观”,服务“五位一体”战略布局,依据学校的历史特色、资源优势、相对竞争优势,确立发展定位,精准服务制造强国战略、新型城镇化战略、数字中国、乡村振兴等国家重点建设任务。在融入国家重点建设任务中,扩增职业教育的时代价值,优化职业教育的功能,培养能够服务国家重大发展战略的适应性人才,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提供人才和技能支撑。

2.明确与新发展阶段经济社会适配的办学思路

依据职业教育适配理论,职业教育是为经济社会发展赋能的类型教育,职业院校应树立适配的办学思路,增强办学的整体适配性。“十四五”时期,职业院校应增强与现代产业体系的适配性、与民生福祉等社会领域建设的适配性、与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适配性,通过适配度与适配质量的提升,培养与新发展阶段经济社会适配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持续提高职业院校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

3.形成适合学生个性发展与职业生涯发展的办学理念

学生是学校的主体,职业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职业教育的功能与价值通过其培养的技术技能人才的数量与质量得以彰显。提供适合学生的教育是职业教育作为一种教育类型的本质特征,也是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的应有之义。“适合学生的教育”是为学生提供适合其自身潜质的个性化定制化教育、是为其提供能“就好业”的教育、是为其提供增强职业生涯发展能力的教育。围绕“以学生为中心”,在人才培养目标制定、教育教学活动的实施过程中,树立“适合学生”的办学理念,因材施教,注重学生实践能力与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注重学生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劳模精神等职业精神的培育,全面提高学生就业本领以及“双创”能力、职业生涯发展能力,使学生成为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为增强国家人力资本,提升国民素养,提高社会文明程度贡献力量。

二、增强办学模式的适应性,提升职业院校办学全要素的适应性

提升办学模式的适应性是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的关键。要通过增强职业院校办学全要素适应性,不断提升人才培养的适应性,更好地服务新时代经济社会发展。

1.促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由“浅化”走向“深化”是增强办学模式适应性的基础

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的基本办学模式,也是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的基本路径。现阶段,伴随党和国家对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高度重视,2017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2018年《职业学校校企合作促进办法》的出台,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取得长足进步,但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依然存在形式化、表面化等问题,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状态和质量有待提升。一是强化产教融合深度,以“命运共同体”的高度自觉,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程度,细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职业院校从招生、培养到学生就业创业都需要行业企业的深度参与与指导,职业院校的专业设置、课程开发、教学实施、顶岗实习、实习实训都需要行业企业发挥主体责任,鼓励行业企业以资金、技术、设备、人员等生产要素深度参与职业教育,提升职业院校办学质量,促进行校企共赢。二是加强政府对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政策支持,促进“金融+财政+土地+信用”组合式激励落地落实,为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由“浅化”走向“深化”提供政策保障。三是引导、培育、发展市场导向、供需匹配、服务精准、运作规范的产教融合服务组织,通过产教融合服务组织的培育与发展精准服务职业院校校企合作相关事务,为职业院校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由“浅化”到“深化”提供高质量专业化组织服务保障。通过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质量提升,强化人才培养的适应性,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更好地服务企业、行业、产业、劳动力市场以及社会发展需求。

2.提升职业院校办学全要素适应性是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的保障

职业院校高质量办学需要增强办学全要素适应性。职业院校关键办学要素包括专业、课程、教师、教学、教材、实习实训等。增强专业设置的适应性,使专业紧密对接产业转型升级和技术变革趋势,撤并淘汰落后专业,新增新兴专业,形成对接产业链、区域链、创新链、人才链的专业服务格局,提高专业建设质量。增强“双师型”教师的专业适应性,制度化安排教师定期到企业实践,加强学校教师与企业技术骨干制度化交流,提高“双师型”教师专业素养,为增强职业教育全要素适应性提供师资保障。深化”三教“系统性改革,增强教学目标的能力化、教学环境的情境性、教学手段的智慧化,加强教学诊断与改进,引导地方、行业企业、学校按照区域、学校特色编制特色教材,不断提高教材的适应性,不断提高“三教”改革的适应性。推进行业企业与职业院校共建实习实训基地,推进实习实训基地的社会化、多功能化。通过职业院校办学全要素适应性增强,整体提升职业院校的办学质量。

三、增强办学评价的适应性,实现职业院校适应性高水平循环

办学评价的适应性是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的终端,办学的适应性评估是职业院校的指挥棒,是增强职业教育办学适应性的终端保障。

1.以“适应性理念”引领办学评价,将“办学适应性”纳入评价指标体系

依据2016年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办公室印发的《中等职业学校办学能力评估暂行办法》《高等职业院校适应社会需求能力评估暂行办法》,由中等职业学校、高等职业院校填报数据,省级统筹指导监督,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最终形成国家评估报告,其指标体系包括企业订单学生所占比例、技术服务到款额、政府购买服务到款额等,但是没有单独的“职业院校办学适应性”指标。为增强职业教育办学评价适应性,建议将“办学适应性”评价指标纳入评价体系,将“办学适应性”纳入各级各类职业院校办学质量评估报告,以“适应性理念”引领各级各类职业院校办学质量评价实施,以评估适应性增强职业教育办学理念的适应性,引领办学过程适应性,增强职业院校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与特性。

2.健全多主体参与的适应性评价机制,促进职业院校适应性高水平循环

中等职业学校办学能力评估和高等职业学校适应社会需求能力评估都是以学校为本位的评估。应健全多元主体参与的质量评价机制,发挥行业企业用人主体的评价主体性、评价专业性,促进行业企业用人主体对职业教育评价反馈的制度化、常态化,加强行业企业与职业院校在办学评价方面的交流,以需求方评价倒逼职业院校改革,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各级政府加强对职业院校适应性办学的指导与监督,从制度层面要求职业院校落实适应性评价相关政策,对职业院校的适应性评价进行抽查监督、及时公开。职业院校作为办学主体,应加强适应性自评,增强适应性自评的意识和能力,以适应性评价提高职业院校对区域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的适应性,促进职业院校改革创新,形成增强职业院校适应性的高水平循环。(节选自《职业技术教育》2022年第7期)